2012年4月11日 星期三

誰的記者會(三)提問共謀互助 公民仍須努力



記者宋小海/報導

在近期台北市政府回應都更案爭議,採訪現場爭點除了在界定「學生」等公民的採訪權力,另外在「約訪者」是否優先發問、受訪者接受公開面訪如何設限、記者彼此是否又能要求「該問」或「不該問」什麼問題,各種層面都成為一個記者在面對採訪時,需要加以思辨的各種情境。



公開現場公平競爭

歷經平面、電視媒體新聞採訪經驗的東森新聞部經理高政義認為,在實務採訪現場,其實只要受訪者出現的公開場合,對於事件表達看法,在場的任何人基於採訪都可提問。

高政義說,若要談「採訪技巧」,約訪者應該就把受訪者拉到大家都找不到的地方,而過去也常有這樣的案例,讓找不到人的記者為之氣結。

高政義並指出,可能是因有些政治人物常在電視媒體拍攝才開始回應發言,加上長期下來不同媒體基於各自作業流程相互協調,才衍生出電視媒體自認有優先採訪的習慣,但實際上並沒有這樣的「新聞倫理」。

高政義表示,電視新聞採訪若趕時間,面對已有多人提問的情形,應該主動問自己要處理的問題,把受訪者的注意力拉回來。

不宜干涉他人提問

若身為最先約訪者,遇到不認識的人一同前往的情形,高政義則認為,像是這次都更案爭議,如果受訪的市政府都沒有阻攔,就算記者判斷有人可能鬧場,但在現場只是提問的情況下,記者完全沒有必要出聲制止,只要觀察現場情況即可,假使真的發生有人毆打受訪對象的情況,才要看現場是否需要自己出面阻止。

過去在聯合報擔任記者進而轉為獨立記者的朱淑娟也認為,一名記者制止另一名記者發問,稱「這是我們的記者會」、質疑別的媒體有沒有在新聞局登記,並不適宜。她認為同業應該互助,誰邀約的就是誰的記者會,制止別的記者不能參加並發問,這才是違反新聞倫理的表現。

另一方面,在這次爭議中,PNN記者鐘聖雄的投書中提及:「公務員有力氣糊弄趕時間的記者,對追根究柢的採訪同學卻傲慢不理;電視台大記者們掌握關鍵位置,每天有多少人看你們報導,忙著趕新聞不是你們的錯,但現場已有人提醒爭議點,為何沒人願意好好追問,做出好報導?」

TVBS記者鍾沛君則表示,後來看了當天新聞帶,的確是有兩三家電視媒體同業在跟PNN記者鐘聖雄討論,而她自己是在王家即將拆遷時,才開始密集關注此議題,但就算開始瞭解粗淺,經過這段時間也有一定程度瞭解判斷,而鐘聖雄在投書批評電視媒體,講得像是都靠他提供資料,恐怕有些誇大。

朱淑娟對此認為,這段討論必須分為兩個層面來看,如果在採訪現場,記者之間固然交換意見,但沒有道理要求或期望其他記者該問什麼問題。不過在報導過後,對於彼此發問情形及報導內容,則是有各自表達看法的自由,這些言論則會受到社會公評。


公民採訪也要尋求信任

朱淑娟指出,目前在環保署、營建署一些官方會議,甚至也讓民間團體跟記者一樣,擁有無差別的攝影、採訪並提問的權利。多數媒體記者對於採訪場合公民記者、紀錄片工作者的存在,也早已習慣且視為當然。

朱淑娟回想說,當她過去離開媒體組織後,一開始採訪營建署等政府單位時也常被拒絕,後來經過多次溝通來意,也將相關報導給予參考後,對方反而在她缺席時,特別來電詢問「怎麼沒來」。

朱淑娟補充,在爭議事件時出現採訪,特別是政府部門或多或少總是怕陌生人鬧事;公民要針對議題參與報導,除了掌握問題,也讓對方看到你的報導,漸漸就會獲得信任。





相關報導:

誰的記者會(一)媒體對立的表象
誰的記者會(二)市府大小眼?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