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4日 星期六

八八過後 歷史與重生


  


文/潘俊宏(台灣新聞攝影研究會秘書長、《八八過後》主編) 


 去年八月莫拉克風災重創南台灣後,從政府單位、民間團體及以各種形式與行動投入救災、賑災與重建的民眾紛紛動員起來。例如,中華民國紅十字會與各非營利團體共同籌組的「八八水災服務聯盟」,運用紅十字會的捐款及平台,將人力與物資做整合與分享,以發揮救災與重建服務的相乘效果。本書感謝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補助經費,得以向社會大眾募集照片,催生八八水患攝影集。走過一年的重建之路,再看到八八水患發生的情景,彷彿時空再回溯到當時,被凍結在一張張有框框的照片裡。若時空可以倒流,回到從前,你會怎麼想?如何做?

 這是編輯室面對如雪片般飛來的投件照片所要問的問題!每一張照片都有獨特的觀點與意象,如何整理照片、敘說影像故事確實是大工程。因為每一張照片就像是過去時空的「相遇之所」。閱聽者如何觀看與想像,必定牽涉到拍攝者的圖說詮釋、照片影像的視覺語言、編輯群對照片的選取、裁切及編排邏輯。即使照片與不同人的相遇可能引發彼此相左的關注焦點與詮釋,但論辯與揭示過程中的省思正是我們期待能激起閱聽人的火花。所以,編輯室認為必須回到當初發起編輯八八水患週年攝影集的初衷,由災民切身之痛的角度出發,製作一本以災民為主體的攝影集。

 在有限的時間內向社會大眾收集這一年來有關八八水患的紀實影像確實是一項大工程。每一張真實不造假的紀實照片,雖然有框框的限制,只記錄瞬間的時空;卻可透過影像的張力、衝擊力與感染力讓人身歷其境、見圖思景;進一步期待拍攝者、被攝者、照片觀看者都能反思影像的意義。這個過程與結果應該是視覺化時代給人重要的啟發之一。不可諱言,影像意義的流動性大於文字符號,甚至存在著隱蔽且矛盾的觀點。所以,編輯室承載拍攝者的圖說為曖昧隱蔽的影像意義下錨,以八八水患發生的時間軸串起每張照片的敘事邏輯;進一步就影像的符號美學與象徵意義來說故事,讓影像與翻閱照片的讀者產生對話與省思。

 整本書的內容涵蓋了大自然的反撲、血脈相連的人性光輝、重建之路及國土規劃與生態保育等議題。這些議題穿插在時間軸的不同章節。首先,以較大的篇幅訴說大自然的反撲,透過不同災難地景敘說家園破碎、流離失所下的人性。無論是淹沒家園的惡水、吞噬部落的土石急流,不僅呈現國土、家園殘破的景象,還有生靈驚恐、茫然的創痛。其次,災民引頸企盼的救援行動在各界如火如荼的動員下展開,從絕望、沮喪中看見希望與生命的光輝,人性良善純真的一面在災難中顯露無遺。當然,家園重建之路呈現各界多元並存的聲音,貼近災區庶民的心聲看待重建,不僅是空間的居住地或歷史的儀式祭典文化,還有居住空間的多重社會性與居民對家園的不同情愫及感悟。重建,為的是給下一代營造更好的家園環境。

 我們可能忘記過去;但是,過去不會遺忘我們!此本攝影集透過影像彙集的敘事方式記錄歷史前進的軌跡。尤其,科技發展讓攝影器材更為普及,可以超越人眼記錄更多碎裂、片段的吉光片羽;相片瞬間與長存記憶的諸多關係亦值得辯證與討論。八八過後,如何在崢嶸多元化的社會聲音中,以紀實影像的符號美學與藝術粹煉公民意識的抬頭,讓歷史的傳承朝正向的發展,是編輯室對這本攝影集的期許。


(本文為《八八過後‧莫拉克風災影像實錄》編輯室的話)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