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轉讓風暴 壹傳媒聯合工會漸成形

蘋果日報企業工會舉行公開說明活動。(蘋果日報企業工會提供)

901反媒體壟斷大遊行 近萬人民站出來

2012年9月1日,反媒體壟斷大遊行隊伍行經台北車站前。(宋小海攝)

拒絕成為紙糊的城牆──守護新聞專業 18年後再上街頭

1994.09.01「新聞室公約」遊行。(謝三泰攝)

籲改選公視董事會 媒改社火力全開

傳播學者22日在文化部前舉辦傳播政策新書發表會,並要求文化部立即促成公視董監事改選。(記者宋小海攝)

第二次旺中案公聽會 總裁蔡衍明現身

旺中案在NCC審查超過1年4個月,日前旺中媒體集團總裁蔡衍明要求NCC主委蘇蘅,在公聽會2週內決定此案,才會出席,但蘇蘅強調沒有承諾。最後仍然出席的蔡衍明表示自己睡不著覺,又聽說壹電視要實況轉播才會前來。(記者宋小海攝)

都更拆遷衝突 民眾、記者拍攝受阻多

「文林苑」都更案3月28日由警方執行協助拆遷,時至清晨當中員警以手電筒干擾拍攝影片的民眾,與其他包括本刊在內之記者。(記者宋小海攝)

美牛專家討論閉門遭批 農委會擬公開聽證對應

行政院跨部會美牛技術諮詢小組於21日召開第二次會議,是否開放各界人士與媒體記者進入旁聽成為討論焦點。(記者宋小海攝)

蔡衍明專文回應受訪言論風波 《華郵》堅稱報導無誤

旺旺中時媒體集團董事長蔡衍明日前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採訪,其中訪談內容引發爭議,《中國時報》自2月9日起接連數日刊登相關報導與蔡衍明的回應專文。

奮力與時代共鳴─獨立媒體青年工作者思與見

在街頭抗爭中,貼近社會運動的獨媒記者是旁觀者?還是聲援者?(攝影/宋小海)

獨立記者在香港

香港獨立記者陳曉蕾受邀出席今年2月台北國際書展分享採訪經驗。

公視董事會延任逾13個月 學者發起靜坐抗議

傳播學者羅世宏靜坐抗議公視董事會延任超過13個月,腳旁橘子由現場支持人士贈予。(記者宋小海攝)

2010年7月31日 星期六

聯合報KPI與薪幅制對僱用關係的影響



文/鄭超文(記協常委)

    聯合報系目前正在進行的「薪幅制」勞資協商,主要協商焦點在於「落實公開透明的考核制度,確立公平標準的制度才能服眾」。聯合報系的工會並不反對報社推動KPI(關鍵績效指標)與薪幅制來提升報社的競爭力,而是希望透過協商來爭取比較優渥的福利。但是,這樣的協商忽略了一些基本的問題,其中一項是本文想探討的「僱用關係」的改變。

    過去聯合報的薪水是採用「薪級制」,進入聯合報的員工,有點像是公務人員一樣,透過年度的表現與年資的積累,每年薪水會逐步上升。過去年年賺錢時,得到優、甲的人超過五成以上,薪水也節節上升,即使考績拿乙或丙,薪水也不會往下降。這個制度的缺點是,報社僱用人的薪水比較沒有彈性,任何員工都必須在薪級上爬,調薪的幅度不大,必須累積一定的年資才能爬到比較高的薪水,但是,這個制度包含了「年功制」的概念,也就是肯定員工對報社的長年貢獻,員工的薪水基本上會隨著年資而增加,員工也比較不會跳槽,忠誠度較高。

    而薪幅制就大大不同了,根據聯合報系管理階層的說法,薪幅制讓報社在聘用員工的時候有更大的彈性,想留的人留得住,想挖角的人挖得動,表現好得員工每年可以加薪,而且幅度比過去還大,不必熬好幾年才能熬成婆,有一定的年資才能領到高薪。薪幅制透過KPI考核制度,以達成同仁、主管、企業三贏的局面,但是真的是三贏嗎?薪幅制的很大的特點就在於考績差的員工會被減薪,並且取消年功制,即使你在聯合報待得再久,如果有一年表現不佳,就會面臨減薪或是被資遣。

    從制度的改變來看,員工與企業的關係大大不同。假如我們把薪級制下得員工想像成一棵種子,記者就是在聯合報系的土壤中長大,吸取報社給的營養,逐漸茁壯成一棵大樹,並且結出果實纍纍來回饋報社,記者與報社的關係是共生的。聯合報的資深記者制度培養出許多專業的記者,報社過去甚至補助記者出國留學,取得碩、博士學位後再回到報社繼續貢獻心力,過去聯合報記者就是記者的最終落腳處,在聯合報工作到退休。

    但是,在薪幅制下的勞資關係就大大不同了,記者與報社的關係就好像台北市花卉博覽會與在許多地方設置的「盆栽」,以及台北市路花的關係。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發現有工作人員將還長得很好的路花剷除,然後將一小盆一小盆的花移植成路花,讓台北市的路面維持漂漂亮亮的。記者就像這些盆栽,在最漂亮的時候被移植到道路中,一旦稍微有點枯萎或是看膩了,就等著被剷除,接著換上新的花朵取代。

 在薪幅制中,記者每年都要根據年度KPI的表現重新與報社簽訂合約,一旦不同意被減薪,就只能捲撲蓋能資遣費走人,記者不能像過去一樣在聯合報生根,報社的制度也無法讓員工生根,只能在年輕力壯、姿色美麗時被利用,或像機器中的零件、套件一樣,記者也是用後即丟棄的(disposable),透過薪幅制的制度,媒體可以輕易地擺脫不堪使用的記者,而記者只能期望自己像機器一樣,好操耐用不會壞,否則就會被淘汰。



NCC成立單一窗口受理網路內容申訴



任期至7月底屆滿的NCC主委彭芸,28日參與任內最後一次委員會議,隨後並出席單e窗口啟動記者會。(記者宋小海攝)


記者宋小海、實習記者鄭雅婷/報導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28日宣佈「WIN網路單e窗口」成立,並在8月2日正式啟用,對於網路詐財、個人資料保護、內容分級等各種網路問題分散於不同主管機關,導致民眾而不知向誰投訴的狀況,未來可望透過單一申訴窗口獲得改善。
 
 網路內容問題觸及多項法律,而管理權責單位也五花八門。以網路媒體為例,若涉及散布、播送或販賣猥褻之文字、圖畫、聲音、影像或其他物品,主管機關為內政部警政署;報導流行疫情錯誤不實,主管機關為行政院衛生署;揭露性侵害被害人身份資訊,則屬內政部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員會管理。日後民眾對網路媒體內容有疑義,即可直接透過單一窗口投訴,不須再查詢背後權責單位。

 去年5月政府透過「國家資通安全會報」開始單一窗口規劃案,今年NCC正式委由財團法人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辦理,成立「WIN網路單e窗口」。NCC傳播內容處處長何吉森表示,透過單一窗口協調各部會或網路平台服務提供者,未來無論處理進度如何,應在7日之內回覆投訴民眾。

 WIN網路單e窗口執行長黃葳威則表示,申訴平台是由非政府組織管理,如果是國外網站有不良內容,即可越過政府直接聯繫,避免繁瑣的行政往來。

 根據「WIN網路單e窗口」調查顯示,台灣8歲到18歲青少兒上網學生中,約90%在家上網,46.5%最常獨自上網。80%以上的不良資訊都是民眾無意間點選或查找資料時突然出現,當孩童接收到這些色情、暴力等不當資訊,他們身心也會受到不好的影響。8月2日起,「WIN網路單e窗口」即透過網站www.Win.org.tw及電話02-3393-1885開放民眾申訴。



3頻道申照未過關 壹電視挑戰網路試播



NCC發言人陳正倉28日宣佈壹電視申照審核結果,圖左為壹電視新聞台的攝影機。(記者宋小海攝)


記者宋小海/報導

 壹傳媒去年在台申設5個電視頻道,繼今年3月電影台審照通過之後,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在28日再通過「壹電視體育台」,但新聞台、資訊綜合台、娛樂台等頻道,仍未通過而續行審議。壹傳媒則在同日晚間對外宣佈,30日晚間7時開始在網路試播。

 壹電視第三度申照只通過體育台,NCC發言人陳正倉對此指出,由專家學者組成的「申設、換照及評鑑審查委員會」認為,當初否決壹電視的疑慮還沒有完全消滅,而且其餘各台的同質性仍高,因此「不予許可」;但NCC委員會議認為壹電視已有誠意改善,只是尚未達到標準,因此決議「續行審議」,要求壹電視再補送資料審核。

 壹電視去年申照以來,因為同集團《蘋果日報》推出「動新聞」,致使壹電視是否使用動畫而扭曲新聞現場真實,或是過度表現腥羶色新聞內容,飽受公民團體質疑。陳正倉透露,壹傳媒主席黎智英於7月1日的NCC委員會議中,再次到場陳述經營理念。早在今年3月19日NCC與公民團體召開內部座談會時,壹傳媒主席黎智英、總裁朱華煦也曾出席試圖澄清疑慮。

 陳正倉說,只要壹電視的動畫正面使用於教育、醫療、新知科技等,NCC絕對舉雙手贊成,但對於社會大眾疑慮的部份,包括性侵、家暴、犯罪等,必須適度處理,黎智英當場也說會再努力。陳正倉強調,台灣有其民主特性與價值觀,媒體應該融入社會的價值觀,關於此點雙方也有共識。


執照受阻 網路先試播

 在NCC審照結果出爐後,先前僅將新聞編採內容在公司內部試播「練兵」的壹電視改變政策,同日晚間對外宣佈,新聞節目將在30日晚間7時開始網路試播,以化解社會大眾對於新聞內容的疑慮。播出時段每天4節、每節1小時,分別在上午7時、中午12時、晚上7時與夜間11時播出《壹早報》、《午間新聞》、《晚間新聞》與《壹夜新聞》。

 NCC發言人陳正倉對此指出,網路電視播出,NCC目前雖無法可管,但仍會注意監看做為日後審照參考。至於目前播出內容是否適當,在其他主管機關仍有《兒少法》等相關法律規範,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也有制度配套。





30日晚間7時壹電視網路開播,上圖為新聞以資訊圖示輔助事件說明。(翻攝自壹電視網站)



主播與後製動畫人物上演互動橋段。(翻攝自壹電視網站)



壹電視仍然使用動畫創造新聞事件人物互動過程圖像。(翻攝自壹電視網站)

2010年7月7日 星期三

華視董監事選任再掀波



記者宋小海/整理報導

 公視董事會爭議未解,6月初公視工會首先要求董事長應立即依法召開董事會,媒改社、媒觀則發表聲明,要求現任董監事一體總辭。在內外皆批的狀況下,公視董事長鄭同僚並未邀請已解除假處分的陳世敏等人開會,並在28日通過華視董監事人選名單。

 第20屆董事分別為王俊秀、巴正坤、朱台翔、宋川強、吳清友、李仁貴、李偉文、呂炯明、陳正然、陳來紅、陳邦畛、張清添、彭文正、黃世鑫、黃明川、黃蔭基、鄭同僚、楊憲宏、虞戡平、蔡中涵、蔡進耀、謝銘洋、蕭慧英。監察人3人則是林筠、蔡國安、簡俊彥。鄭同僚並獲選第20屆華視董事長


新聞局、工會皆有異議

 新聞局隔日發佈新聞稿表示,公視基金會並未依合法程序推派華視法人董事代表,令華視第20屆董事出現重大瑕疵。

 新聞局指出,5月25日法院裁定20名公視董事均恢復職權,公視董事長鄭同僚卻遲不依該局函文,召開董事會重新決議華視法人董事名單;公視即將召開6月董事會例會,卻刻意不發開會通知給陳世敏等8名董事。新聞局並向法院訴請裁定公視董事會違法決議無效,並撤銷公視董事長鄭同僚職務

 華視、公視工會也聲明,工會期盼由全體董事參與的董事會還是沒有召開,而攸關華視這個國內目前擁有最大資產的公共媒體的董事會推薦名單,竟由極少數董事召開會議做出最後決定。


董監事再添訟訴

 另一方面,公視董事陳勝福在5月被其他未受假處分董事推選為代理董事長,監事林筠、黃世鑫指為假冒,對此陳勝福28日至台北地檢署控告林筠、黃世鑫誹謗。

 對於法院已有撤銷假處分公文,監事會則以「未收到通知」為由,認定8位董事的資格無效等事項,公視董事陳世敏、廖元豪、趙雅麗、程宗明、須文蔚5人則於7月1日聯名告發公視監事林筠、黃世鑫業務上登載不實及背信。




【記協聲明】強烈譴責苗栗縣政府戕害新聞自由



99.6.29

 苗栗縣竹南科學園區開發案爭議事件,在6月9日第一次開挖時,即爆發苗栗縣政府與當地民眾的衝突。6月28日,苗栗縣政府再度開挖,與當地民眾爆發更嚴重的肢體衝突。竹南科學園區是一個重大的開發案,其涉及的層面不僅是地方經濟發展,更對當地的環保、社會與人文有重大影響。

 如此重大的公共議題,應秉持資訊公開透明原則,讓社會大眾能夠監督和參與決策,而要做到這點,新聞報導的自由是重要關鍵。但遺憾的是,苗栗縣政府在記者前往當地報導時,竟採取阻擋方式,限制新聞採訪,剝奪民眾知的權利。此一做法嚴重違反新聞自由,更讓大眾有理由懷疑開發案的正當性和合法性。為此,記協予以嚴厲的譴責並聲明:

1.苗栗縣政府在推動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開發案時,應與當地民眾充份溝通,主動將資訊公開予社會大眾了解,接受民眾和輿論的監督。

2.行政院等相關部會,應主動關切此一事件的進展,苗栗縣政府應立即懸崖勒馬,尊重包括公民記者在內所有媒體記者的採訪自由與自主,回復人民知的權利。

 針對此一惡性事件,記協除了向苗栗縣政府表達嚴正抗議外,也將廣邀各媒體共同連署聲明,共同捍衛新聞自由。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部落客揭縣府購買媒體 施政調查公信遭疑




記者宋小海/整理報導

 苗栗縣竹南科學園區徵地挖田事件引發爭議,除了在網路上透過公民新聞傳播,另一方面,亦有網路部落客質疑苗栗縣政府以置入性行銷收買媒體。雖然並無實據,但置入性行銷的現象,將造成新聞專業、媒體公信力的隱憂,亦透過網路管道成為社會大眾的討論議題。

 大埔事件後,長期參與媒體改革與觀察的部落客鄭國威,在六月中旬陸續於「龜趣來嘻」部落格張貼訊息,抨擊《中國時報》今年6月2日獲苗栗縣政府新台幣618,100元「平面媒體宣導縣政委託專業服務案」,因而在12日以全版專輯吹捧首長劉政鴻,又指5月19日《遠見雜誌》以「有效行銷苗栗宣導縣政案」獲新台幣925,000元,更是縣府買下遠見雜誌,才讓劉政鴻在6月份的「25縣市施政滿意度大調查」中,當上「五星縣長」。


反收買串連引發討論

 鄭國威更進一步發起「劉政鴻,你可以收買媒體,但是你無法收買部落客!」串連活動,相關文章引起部份媒體業與社運界人士重視,但多位論者分別指出,大埔事件起初未受主流媒體重視,應是出於媒體的價值判斷問題,若要指出置入性行銷與大埔事件有關,除了證據仍顯不足,也不宜將矛頭直指政媒結構下的基層新聞工作者。

 據《目擊者》觀察,政府以「限制性招標」購買媒體並非偶一為之,舉例來說,苗栗縣政府已決標的媒體採購案中,《聯合報》即在去年7月14日獲「樂居山城.活力苗栗廣告行銷委託專業服務案」新台幣 2,285,300元、9月17日拿下「2009苗栗縣士子開中門客家文化論壇案」新台幣 468,400元。

 此次《中國時報》被點名去年11月與今年6月都出現全版苗栗縣專輯,正面宣揚首長政績,但今年1月25日的苗栗竹南基地動土典禮,中時駐地記者亦有報導大埔自救會跪地陳情一事,而6月挖田事件,19日之後而有陸續相關報導。

 從客觀條件視之,中時在大埔事件之初報導欠缺,加上苗栗縣專輯出現,與網路媒體的批判聲浪相比,政府在兩種媒介形象落差過大是主要問題。

 歷經網路意見迴響,部落客鄭國威在22日發表「一個鄉民對記者粗暴又指名道姓的指責?」一文回應,承認先前作法「粗暴」,會修改點名個別記者的標題,但不收回「對遠見與中時兩位記者以及媒體的批判」。鄭國威也強調一切法律責任在己,與他人無涉。


遠見、苗縣府否認評鑑受影響

 《遠見》雜誌則是先在6月21日對此發表聲明,表示網友對遠見雜誌以及本報導著作記者彭杏珠小姐不實之影射、指控及人身攻擊,遠見雜誌保有法律追訴權。

 遠見雜誌強調「業務部同仁皆是在雜誌出刊後才知曉調查結果,當然縣市政府更是如此,不可能在雜誌尚未出刊前即知道調查結果, 因此絕不可能有調查評鑑被收買的任何可能性存在。」

 聲明也指出調查方式「以各縣市受訪者回答的施政分數平均值、滿意度百分比、滿意度指標等三種方式計算序位總和,再依此排序產生各縣市的星級評等。最高等級5顆星,次為4.5顆星,以此類推。」

 6月28日苗栗縣政府也發表新聞稿,針對「以標案換取五顆星縣長」提出嚴正抗議,表示「對於縣政建設的目標與成果,縣府不但有責任更有義務要向人民頭家報告,透過具知名度及擁有廣大閱讀群眾的媒體報導,來讓鄉親瞭解縣政作為,一直是最常用的方法。」

 「苗栗縣近年來致力於觀光產業的行銷,藉著媒體的報導或廣告,讓全國的民眾認識苗栗,進而來苗栗旅遊、消費,絕對是有其必要性。」縣府新聞稿則是如此強調。

 縣府指出,「25縣市施政滿意度大調查」的該期月刊中,共有11個縣市(編按:實際為15個縣市)皆有刊登縣政成果或觀光行銷專頁,各縣市長的評價卻各自迥異,足以證明遠見雜誌的專業度與公信力,而且名列五星縣市長中高雄市與花蓮縣亦有刊登專頁。縣長劉政鴻在聯合報、中國時報等知名媒體的評鑑中,也都是五星級的表現。

 針對遠見雜誌的聲明,鄭國威則在「一個鄉民對記者粗暴又指名道姓的指責?」文中表示:「特別報導的文字內容跟苗栗縣政府提供的新聞稿差不多,完全不需要去苗栗,不用作任何採訪,也沒有對苗栗縣府提供的數字作任何質疑,只要看看縣府的新聞稿就改寫得出來。」

 文章亦提到:「我堅信媒體高度依賴地方政府行銷預算的現象是媒體記者養成習慣不去關注地方政府違法、不在乎地方議題的主因。」

 「我的立場並沒有改變。」對於遠見雜誌與苗栗縣政府的聲明內容,鄭國威於受訪時表示目前並未有相關人士聯繫或提告。他認為,政媒亦沒有提供足夠證據支持這些聲明內容,而政府的資訊也不夠透明化,以解決民眾對置入性行銷的質疑。




苗縣徵地挖田 公民新聞引爆迴響



苗栗縣政府徵收農地,怪手挖地停工後,居民掛上「強搶民地,佔地為王」之布條。(記者宋小海攝)


記者宋小海/整理報導


 苗栗縣政府於6月9日凌晨調派逾百名警力與近20輛怪手進入竹南鎮大埔里,針對劃為竹南科學園區的區段徵收範圍進行「整地」挖除稻作。面對優勢警力戒護,不願土地被徵收的居民以小型DV拍下怪手開挖畫面,透過公民記者製成新聞短片在網路散佈,讓歷時多年未解的地方故事,發酵擴大為全國性的公共議題。

 苗栗縣推動「擴大新竹科學園區竹南基地暨周邊地區特定區計畫案」,2008年3月因郭台銘旗下的群創光電(今奇美電子)建議擴大事業專用區,徵收範圍由原先23公傾擴大為28公傾,並於同年4月由內政部都委會審定。

 當縣府確定徵收、著手進行相關程序後,認為徵收、補償不合理的大埔居民組成自救會,去年12月18日前往行政院、監察院、營建署及縣府抗議,亦在今年1月25日竹科竹南基地動土典禮表達不滿。不過苗栗縣政府認定已在今年2月完成徵收程序,並在6月9日動用怪手清除徵地區域上的農作物,成為這波事件的引爆點。


居民自拍怪手開挖畫面

 事發當下,發現怪手出現田間的居民們與戒備警察發生衝突,一名洪姓婦人及其兒子手持DV拍下現場畫面,幾位自救會成員也分別試圖從過去抗爭活動累積的記者名單對外聯繫,其中一位即是筆名為大暴龍的公民記者。


與兒子共同拍下怪手進入稻田的居民,23日北上監察院陳情時,仍是DV不離手。(記者宋小海攝)



 家住台北板橋的大暴龍因為參與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在社區大學的媒體識讀課程,開始投入公民新聞製作,並長期在公視PeoPo公民新聞網發表作品,甚至成為板橋社區大學「板橋影像紀錄社」的講師。

 大埔自救會在去年12月北上抗議,大暴龍也帶著攝影機至現場紀錄,而與居民建立關係,今年6月8日更接獲居民通知縣府封路訊息。9日怪手挖田後,大暴龍將民眾傳來的照片與說法先做成「台灣有個『苗栗王國』?」之報導。


「當怪手開進稻田中」 網路媒體跟進

 12日當天,大暴龍前往竹南鎮大埔里採訪居民,隨後並與居民提供影片一併剪輯,隔天「當怪手開進稻田中」這篇報導就透過公視的PeoPo在網路間傳佈。

 除了PeoPo公民新聞平台之外,包括「小地方新聞網」、「環境資訊中心」、「苦勞網」、「新頭殼」、「台灣好生活電子報」等台灣網路原生媒體平台也紛紛轉載、進而報導相關資訊,亦質疑政府進行區段徵收過程是否合理。

 在怪手挖田事件後,社會大眾較熟悉的《聯合報》、《自由時報》分別在10、11日亦在地方版報導此事,但另外《中國時報》在6月12日A16版的「苗栗縣專輯」、苗栗縣長劉政鴻獲評為《遠見雜誌》5星縣長,因呈現縣政府正面形象,與徵地爭議事件有所落差。


主流媒體功能受檢視

 14日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傅恩過即在《台灣立報》撰文批評:「主流的大眾媒體不是啞口噤聲,就是在地方版面以所謂的『平衡報導』,述及縣政府回應徵收土地的過程作了多少『努力』。」

 網路媒體「新頭殼」則在15日的報導,指挖田事件「隔天報章媒體卻隻字未提。居民只好自力救濟,透過網路,將消息傳出去。」不過此語後續也引起地方記者不滿。

 除了網路媒體的新聞報導及串連,全台各地質疑土地徵收的團體因而集結,竹南大埔自救會與後龍灣寶自救會、新竹二重埔自救會、彰化相思寮後援會、台灣農村陣線等團體在19日聯合舉行記者會,現場多位人士再次批評主流媒體未善加報導。另一方面,公民新聞「當怪手開進稻田中」的點閱數則在此時突破9萬人次。


19日聯合記者會現場,除了駐地平面媒體記者、公廣集團新聞採訪團隊前來,還有其他來自各地的獨立網路媒體及公民記者前來關切。(記者宋小海攝)



 幾位苗栗駐地記者也在當天到場採訪,但對於民眾指稱媒體沒有報導,感到無法接受。 記者反應,一開始他們未接到自救會發佈的訊息而沒有抵達現場,但事後也已進行報導;相對部落客言論或是網路媒體經常單方面意見的呈現,平面媒體必須注重平衡報導,至於呈現版面大小、能否刊登在全國版等問題,並非個別記者所能控制。

 「後來從奇摩新聞看到新頭殼報導,竟然說我們沒有報導。」一名駐地記者質疑,新頭殼一開始除了未訪問縣府說法,也未向媒體業界查證,僅引用「居民」說法,對地方記者造成很大傷害。

 新頭殼總製作莊豐嘉接受《目擊者》採訪時坦言,關於大埔徵地事件的新聞平衡確有不足,但當地民眾的確未感受到主流媒體關切此事,主流媒體未積極發揮監督功能,所以網路媒體才會發聲,隨後也邀請民眾錄製影音節目。

 另外,莊豐嘉提及網路新聞必須顧及即時性,不能因為苗栗縣政府等單位未正面回應就不報導。例如新聞通訊社也會針對一方說法發佈即時新聞,之後再報導其他說法;當苗栗縣政府對外回應後,網站報導也已引述政府說法。


駐地記者處理新聞判斷

 對於電視媒體在大埔事件之初未多加著墨的因素,華視駐苗栗記者、苗栗縣電子媒體協會會長巫召清則說,6月9日當天獲知訊息後,他於早上九點多抵達現場,雖有看到幾位民眾,但徵收地區有圍籬阻隔視線未能確認事發地點,亦未見大規模抗議,因為又有其他新聞必須處理,只好先行離去。

 巫召清提到,由於5月底台中縣發生黑道人士翁奇楠遭槍擊命案,致使治安與警紀成為當時媒體焦點,而6月9日當天,苗栗縣前議員王士毅公祭,3000多名黑衣人到場與近200名警察戒備、以及馬來西亞旅行團遊覽車在苗栗車禍意外等新聞,多數媒體同業出於新聞判斷前去其他場合。

 另一方面,巫召清認為,由於苗栗縣政府徵收法律程序確實進行完畢,也已完成土地所有權轉移政府、通告進行整地工程,因而在程序上,記者批評的著力點變弱。他也提到,拒絕徵地居民去年未登記申請抵價地,因而所獲補償利益遠不如同意徵收之地主,媒體也必須避免過度偏向一方之說詞。


抗爭能見度提高 縣府仍持續動工

 僅管媒體呈現引起爭論,但隨著大埔事件因網路訊息串連提高政治壓力。19日的聯合記者會除了員警巡視,徵收農地之路口仍有民間保全站崗,並一度試圖阻止外界媒體進入。縣政府也在同日發佈新聞稿表示「一切依法辦理」。

 抗議熱度持續升溫,公視、三立電視台等的新聞談話節目除針對此議題討論。大埔自救會幾次北上抗爭行動,除了公廣集團的記者,其他電視台記者採訪也逐場增加,媒體人士與學者對此事之評論也陸續刊登於報章。


大埔自救會成員23日北上總統府、監察院抗議,並出示9日政府動工的畫面。(記者宋小海攝)



 大埔自救會在23日北上總統府、監察院陳情,但苗栗縣政府除了再次回應依法行政外,並在26日開始加速地上物清除,致使原先還能看出怪手路徑的稻田變得光禿一片,因而30日大埔居民與其他聲援人士為此再度前往行政院、總統府抗議。

 大埔挖田事件從非主流網路媒體的串連擴大社會運動基礎,凝聚力量打入主流平面、電子媒體,提高政治壓力,致使苗栗縣政府多次發佈新聞稿對外回應。苗栗縣的竹南大埔自救會與後龍灣寶自救會多次抗爭,除了徵收過程的法理討論,其他包括台灣的科學園區是否過度開發造成閒置、能否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如何確保永續發展等議題,也開始從新聞報導促成政策討論層級提高。

 7月6日,苗栗縣長劉政鴻即針對竹科竹南基地周邊地區特定區案、後龍科技園區開發計畫案等拜訪行政院長吳敦義。吳敦義指示苗縣府應儘量爭取竹南基地一案地主的同意;對後龍科技園區爭議,他也要求盤點各工業區土地是否有空置,如果清查後並無此類閒置土地,基於發展經濟需要,才能劃設科技園區。






台灣記協代表獲選國際記者聯盟首位華人執委




文/秘書處整理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執行委員安德毅、顧問余佳璋5月25日至28日出席國際記者聯盟(IFJ)2010年全球代表大會。顧問余佳璋當選執行委員會執委,是第一位以華人身份進入IFJ重要決策核心成員。

本屆IFJ全球代表大會在西班牙Cadiz舉辦,並在28日進行執委會選舉。由於參選過程激烈,余佳璋與烏拉圭代表獲得同票數,經選監小組依規定當場舉行兩人的第二輪投票,最後余佳璋在第二輪投票以141 :127 勝出,執委安德毅在此次會議協助記協爭取各方支持,獲得不少助益。

 本屆會議主題為「掌握新聞業的未來」,就如何促進媒體工作者團結與維護權益問題,防止媒體工作者免於遭受政治與暴力威脅,商業利益的剝削等議題,提出建議與凝聚共識,特別對亞洲與拉丁美洲、非洲等地區之迫切問題擬定行動方案。今年執委選舉,IFJ生態結構也面臨大洗牌,其中又以拉丁美洲、非洲及中東地區席次大幅增加最可觀。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於1998年巴西代表大會獲准加入,成為國際記者聯盟的正式會員(Full Member),之後均派代表團參加歷次代表大會,包括2001年韓國首爾大會、2004年希臘雅典大會、2007年俄羅斯莫斯科大會以及本屆會議,並連續在2004年、2007年兩屆大會參與選舉,獲任執委會候補執委(Reserved Adviser),以及亞太區指導委員會委員(member of steering committee),十餘年來積極參與IFJ各項國際會議、區域會議,各項行動與連署聲援等,逐漸成為亞太地區重要成員,此次參加西班牙大會亦積極分擔國際組織之義務。

曾任第六屆記協會長的余佳璋認為,台灣的記者應該要走出去,積極參與IFJ活動,讓這股力量凝聚串聯起來,作為保障記者工作權最大的後盾。


後續工作重點與評估建議 

1.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顧問余佳璋於本次代表大會當選國際記者聯盟執行委員會委員,自2010年6月起擔任三年任期之執委工作,依照IFJ章程與秘書處規章,秘書處總部每六個月須舉行定期執委會議,審查議決各項工作事項與行動方案,審查預算與撥款等事務。目前已定會議為2010年11月底將前往IFJ位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總部履新,並且參與章程修訂小組會議。未來就各項會議議題可向國內新聞媒體業界與學術界請教意見,以及廣泛收集亞太地區盟友建言,作為參與決策之依據。

2. 就現有亞太地區媒體發展與各組織單位實際狀況,建議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應根據過去舉辦國際會議經驗,爭取國內各相關單位與基金會、民間組織、學界等支持與資源,再次舉辦亞太地區新聞媒體研討會議,擴大區域內新聞工作者交流,提升新聞素質與凝聚共識、團結工會組織之行動方案。因近年來南韓、日本、香港、印尼等會員組織較無適當資源與能力舉辦類似國際會議,記協與國內相關團體應可掌握此空間,伸出關懷與推動運作,建立以台灣為平台的亞太地區與兩岸三地新聞界交流重鎮,亦符合亞太地區其他友我組織代表之共同期待,利於提升區域內新聞自由與民主發展。

3. 應爭取國內各項資源協助,邀請IFJ國際記者聯盟總部來台召開執委會議,以及現任會長、秘書長來台訪問,促進國際記者同業之重要人士對我新聞現況增進了解,認識台灣發展現況等議題,也將我國內新聞發展現況與問題提出反映。

4.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除積極發展現有國內各項工作,內部宜徵求更多有意參與國際事務之會員加入行列,以個人與組織經驗,參加各項亞太地區新聞自由與促進工會運動權益行動方案,擴大記者協會組織的能見度與國際性,對內爭取新聞同業認同及投入參與,健全組織長遠發展。

5. 政府部門或民間組織應可藉由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參與國際事務經驗,以及此次重要突破成果,擴大我國在國際間、國際非政府組之間的活動能量,擴大兩岸三地新聞同業與民間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