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1日 星期三

多元、敢言,中國地方媒體駐台鬆綁再思考



記者凌巧寧/特稿


 日前陸委會宣布將對中國媒體來台駐點的政策鬆綁,其中一項措施是同意在外租屋,節省開銷。不料,消息一出,卻傳出新華社記者指出,租屋地點如無保安措施,恐怕被「台獨」、「藏獨」份子包圍攻擊。

 政府放寬中國媒體駐台的美意,只是淪為以偏蓋全的批評,恐怕是始料未及;完全無視於這項措施,只是務實地考量減輕對方的負擔;其他的開放措施還包括可以自由採訪,取消事先報備;同時擴大鼓勵中國地方媒體來台駐點等,並沒有得到相對回應。

 不過這也突顯一個最根本的問題:放寬的目的是什麼?究竟是對誰放寬?篩選標準又如何?台灣是否有充份的自主權決定哪家媒體來台?或是這份名單還要先經中國官方點頭?

 政府放寬中國媒體駐台的政策,無非是為了加強兩岸之間的新聞交流,促進對彼此的認知;但若透過中國「部份」媒體帶著偏見的報導,顯然政府應該要更進一步地檢視,除了「開放」之外,是否應該做更細緻地規劃?否則未必達到「開放」的目的,反而加深彼此的歧見。

 長期主跑兩岸新聞資深記者小張(化名)認為,相較於對岸,台灣的民主社會很值得讓中國地方媒體來看看。政府既然要擴大放寬中國地方媒體來台的家數,應該儘可能篩選「多元、敢言」的媒體。

 其實中國境內實施改革開放以來,對於媒體言論自由的管控,也做了適度的調整。小張說,只要不危急政權的穩定,中國政府還可以容忍媒體對於官員貪腐,或是黑心食品作適度的批評,藉此做為內部整頓、改革的助力。也因此,在中國境內,還是有些地方媒體敢說真話。小張建議,若能夠容許這些地方媒體來台駐點,將台灣社會人民的想法,如實反應,才可能促進兩岸的認知。

 不諱言,對於中國駐台的媒體言論,台灣政府不可能加以干預,就像台灣的媒體,也是各擁其立場。但小張認為,可以透過「多元化」,取得言論上的平衡。而不只是受限於部份媒體既定立場。

 至於外界擔心,是否造成國家安全上的疑慮。對此,小張持保留,他認為,開放進來的中國媒體記者應該是少數,國安單位應該可以掌握。但不可否認,台灣有些資訊如與中國政府立場相左的內容,中國媒體無法採用,也不適合刊登在報紙或網路上,只能當做「內部參考資訊」。

 但這都只是兩岸媒體交流的過渡階段,小張認為,未來兩岸交流愈頻繁,資訊愈多元透明,彼此的誤解與不信任都可化解。


0 意見:

張貼留言